致敬在什么场合用(致敬词语用在哪里最佳)

今年清明,与以往格外不同,也不仅因为举国哀悼,对于整个地球来说,2020,都是沉痛的一年。

今日,全国和驻外使领馆都将下半旗,为抗疫斗争中牺牲的烈士们和逝世的同胞们志哀。

下半旗,是一个国家最高规格的哀悼行为。与此同时,全国也将停止公共娱乐活动。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关于这一庄严肃穆的国家行为的相关常识。

历史由来

下半旗,是全世界各个国家表示哀悼行为的通行礼节。这种做法的历史最早见于1612年的英国。有一天,英船哈兹·伊斯号的船长在探索途中不幸逝世。船员们将桅杆旗帜下降到一定高度,以此表达对已故船长的敬意。当船只驶进泰晤士河时,人们见状不解其意,打听后方知是为悼念死去的船长。

到17世纪下半叶,这种悼念逝者的方式已经流传到欧洲大陆,并逐渐为各国所采用 。因此,下半旗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新中国的历史应用及流程

截至目前,天安门广场已为逝者下半旗50余次。其中30多次为国家领导人,20次左右为外国政要人物。

印象中较深刻的还有一次为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的遇难记者,以及分别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的全国哀悼日下过半旗。

下半旗并非简单地将国旗升至旗杆一半的位置。对于流程,《国旗法》有明确规定。具体应该是在直立的旗杆上,首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再降至旗顶与杆顶之间的距离为旗杆全长的三分之一处。

为何用志哀而不是致哀?

首先,志哀与致哀都是词语,在一定语境下可以通用。从字义上看,致含送达之意,如致电、致辞、致敬等。因此,致哀就是用语言向人传达对不幸者的哀伤之意,在此这个不幸者往往是确定对象。

而志含记载、铭记之意(古为誌),如墓志铭。所以,志哀就是以某种方式铭记哀伤,比致哀的含义广泛。

因此,可以理解为,为特定对象哀悼用致哀。集体大型的哀悼活动,并且对象范围广泛,可用志哀。从修辞上,志哀似乎比致哀更庄重,也更沉痛。

最后,愿山河无恙、人事安康!

致敬英雄,感恩他们的负重前行;缅怀烈士,愿逝者安息,天堂里没有冬天。人间的春天可能迟到,但不会不来!

转载注明出处:橘子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