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懑不平的律诗解释?愤懑不平打一个生肖

前言:

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政绩卓越,深得玄宗的赏识和信任。

但是,开元后期,唐玄宗渐渐背离了自己的初心,亲小人,远贤臣,沉迷安逸。

李林甫等奸佞小人乘机上位,并屡进谗言,中伤排挤忠贞耿直的贤相张九龄。

在他的怂恿下,唐玄宗渐渐地不再信任张九龄,还有意地疏远他。

张九龄察觉到皇帝对自己的冷落,但为了朝中大局,不得不对李林甫有所表示,于是,就作了这首《归燕诗》赠与他。

在这首五言律诗中,张九龄即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同时也告诫李林甫:自己本无意冒犯他,也请他手下留情,不要处处针对自己。

简译:

燕子知道自己的身份卑微低下,所以它亦不过是趁着春光做暂时的回归。

它哪里知道泥渣的卑贱,见玉堂开着,就一天数次地出入,也只是为了衔泥筑巢而已。

它本无心与其他动物争夺名利,所以请鹰、隼等猛禽类不必对它加以猜忌和中伤。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即托讽禽鸟之作,整首诗语言朴素,风格清淡,看似平淡的语调,却暗含作者内心极度的愤懑不平,即是感慨,也有牢骚。

诗的首联以燕子的微渺寓自己身份的卑微,出身民间,没有李林甫高贵的李唐宗室血统。

乘春亦暂来表明自己在圣明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就像那春来秋去的燕子,是不会久留的,也不会对任何人造成困扰。

颔联和颈联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看到华堂开着,就一日数次进出,辛苦地衔泥筑巢,来隐寓自己在朝中为相,也如勤劳的燕子一般日夜辛劳,惨淡经营。

华堂、绣户、玉堂,都是暗指朝廷,燕子则是指自己,鹰隼指李林甫等人。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尾联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我从来都没有与权贵争权夺利的想法,而且也即将退隐了,所以请您不要猜忌、中伤我。

以张九龄忠贞耿直的个性,能够自降身段,与奸佞之臣说出降低自己抬高对方的话,无非就是希望彼此能够和平共处,尽到为臣为官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为民生社稷谋福祉,为大唐的开元盛世能够长治久安。

所以,在这首《归燕诗》中,作者托物言志,抒发情怀,虽有激愤和牢骚,但其为国为民的一片殷殷之情亦是可圈可点。

写在后面:

其实,彼时李林甫已经大权在握,张九龄被排挤在权力的边缘,实在是难有作为,退隐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

所以,尽管张九龄自降身价,退了又退,让了又让,亦或忍了又忍,可李林甫哪肯轻易放过他,而且很快就借严挺之事件对他进行诋毁攻击。

最终,在开元736年,唐玄宗在李林甫的怂恿下,罢了张九龄的相位,次年又因举荐不力之罪,将其贬为荆州长史。

从堂堂一国之相,到有名无实的长史,这巨大的人生落差,实在是让人感到讽刺,而于张九龄来讲,不仅是辛酸,更是壮志难酬的无可奈何。

为政贤明,刚正不阿,张九龄为政期间,促进了唐王朝的稳步发展和繁荣昌盛,即便是罢相遭贬,唐玄宗对他的人品才华依旧是赏识有加。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临晚镜,伤流景,岁月蹉跎,宏图难展,满腹经纶无处施展,在荆州长史位上的张九龄无所事事,这让他何其的孤郁和悲愤。

其实,这白发年不仅仅是作者的人生暮年,也是唐王朝走向衰落的开始,因为,张九龄罢相后,唐玄宗怠于政事,奸相掌控朝政,今非昔比,大唐的开元之治也就进入了尾声。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一首《归燕诗》,语浅言深,意蕴深刻,它即是作者宦海沉浮的写照,也是大唐江河日下的隐喻,读来让人心动。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转载注明出处:橘子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