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仰仗坚船利炮的八国联军叩开了清政府的大门,铁骑蹂躏北京。
50年后,美国率领的16国联合国军又凭借现代化的武器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不同的是,它们的对手已换成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战士常常3个人划不到1条枪,更多的是拿着大刀、长矛与蒋军血战;抗日战争时期,与日军作战,巨大的装备劣势,使得我军只好被迫开展游击战、麻雀战,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解放战争,拥有大量美械的蒋军使我军吃了不少苦头,缺枪少炮就从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里抢。因此,纵观我军的成长路,就是一个吃尽蒋军炸完日军炸,日军炸完蒋军炸苦头的过程。但是,我军凭借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硬是靠着小米加步枪一步步成长起来,干掉了日军、蒋军。
诚然,提及小米加步枪,那是我们的骄傲。小米加步枪是我军需要永远弘扬的精神,但是,随着世界军事现代化的进程,我们应当向先辈一样与时俱进,绝不可以迷信的固步自封。在那种长期的敌人的优势火力压制中,我军火力不足恐惧症的梗,就是这么来的吧。正是这种火力不足恐惧症和将士们对武器火力的渴求,才生成了我军军事进步的原动力。
抗美援朝,使一周岁的新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到了现代战争的威力。这次的敌人,是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率领的16国联军,其装备先进程度和兵种联合作战远非当年的日军、蒋军能比。
本已经将李承晚军队压缩到釜山的人民军,又被介入的美军打得溃退至鸭绿江附近。他们被自己与美军武器的巨大代差深深的震撼了。1950年10月,首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38军战士,遇到朝鲜人民军,被问的第一句话就是:同志,有没有飞机?
我军钢少气多,美军钢多气少。第一至第三次战役,我军的穿插迂回和运动战等出色军事指挥艺术使敌人吃尽苦头,让麦克阿瑟颜面扫地。但是,我军的钢少的弱点也逐渐显露:攻坚能力和后勤补给能力严重不足。这两点,麦克阿瑟的继任者李奇微在阵脚大乱之后,也总结出来了,并专门针对性的做出措施。
第二次战役,长津湖地区正值朝鲜40年不遇的严寒,夜间温度可达零下40℃以下。东线的宋时轮九兵团,缺衣少粮,美军对补给线的狂轰滥炸以及高寒地区的特殊地形,使得只好采取人力肩扛背驮的后勤补给非常困难。重炮运不上去,只有少量小口径迫击炮,连子弹都不足。九兵团拥有三个军,两个军吃的都供应不上,宋时轮只好让26军留在第二线。东线打响后,英勇的志愿军从埋伏的山林中冲出,一夜之间就将美7师和陆战1师切成五段而分割包围。但是,美军依托重装甲、火炮、机枪迅速收缩成环形工事,志愿军孱弱的火力硬是吃不掉他们。甚至,美军工兵利用高度现代化的机械三天就开辟了坦克通路,仅十几天就在下碣隅里修了一个简易机场,并依托这个机场取得补给建立起一个临时基地。占据着1072高地的杨根思连,俯瞰着下碣隅里的蝗虫似的美军和飞机,要是有重炮多好啊,一门就够……巨大的物质差异,志愿军即使拿出了最勇敢的精神和最优秀的战术,也没有彻底弥补。
第四次战役,志愿军8个团,将砥平里的美法联军6000余人团团围住。早有准备的敌人,疯狂加固工事,收缩到直径1.6公里的环形防线内,外面部署20辆坦克和中间则梯次布置了大量迫击炮、高射炮、大口径榴弹炮。在预计的我军攻击路线上,美军泼水成冰,又利用飞机空运来大量补给和弹药。志愿军付出大量伤亡后,没有拿下砥平里,只好黯然撤退。这一仗规模并不很大,但是却暴露出了志愿军的弱点,李奇微由此认准了志愿军的火力极弱,攻坚能力不足。从此,再遇到志愿军的穿插迂回,美军开始敢于利用强大火力固守了,而不是像以前被包抄后方寸大乱后溃退。
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我军,面对火力不足的恐惧与不甘,疯狂的加速了装备现代化的进程,后勤现代化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展了。其中,在中国军队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洪学智将军出任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后勤司令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军后勤现代化的进程正式拉开序幕。
1950年11月,在赣南粤北剿匪的四野143师,奉命北上改编为火箭炮兵21师。这是一个出现董存瑞英模的英雄部队,师长吴荣正,政委为刘禄长。1951年2月14日,火箭炮兵21师接收了购买自苏联的120辆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正式称呼为BM-13,一车带132毫米火箭弹16发,发射架可左右移动90度。最早的时候,苏联没有公开代号,在对德作战时,BM-13铺天盖地的火力让苏联大兵欢呼雀跃,由此将其比做美丽的姑娘喀秋莎。很会讨大兵们欢心的斯大林,还真就将将这个火箭炮命名为喀秋莎。
一般来说,步兵部队训练转型为火箭炮兵需要1年的时间。可是,前线的步兵兄弟正在浴血奋战,战情等不得啊!文盲和半文盲居多的21师官兵,昼夜不停地训练,改装训练只用了28天,作战动员用了14天,4月初就马不停蹄的入朝参战。
对于这个连美国人都没有的大杀器,彭德怀视若珍宝,当做战略武器来使用,亲自叮嘱21师,喀秋莎的分配必须由他亲自批准。
1951年9月1日,火箭炮兵21师203团,配属给了东线后洞里反击美第7师的27军,打响了入朝的第一炮。不明就里的美军,按照我军火力依然贫弱的思维定式,在空中轰炸和火炮准备后,向我军发起猛攻。
早已隐蔽待敌喀秋莎火箭炮,迅速进入战位。一声令下,24辆发射车在10余内,将384枚火箭弹全部齐射了出去。喀秋莎火箭弹威力强大,一枚甚至可以顶上三枚大口径榴弹的威力,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投送出去,其威力可想而知。
刮风似的啸叫,耀眼的尾焰,一枚枚火箭弹流星似的砸到美军阵地上,连炸带烧。美军阵地,一片火海,成为焦土。敌人不是被炸死,就是烧死、震死,火力面内美军两个营被一下子抹掉700余人!余下的美军失魂落魄地在电台里大吼求救,一度以为我军投入原子弹。
一开始,战士们不知道这个武器的厉害,也不感兴趣。经此一战,大家见识到了喀秋莎火箭炮的威力,谁都想用用,一用就大胜仗。不过,大家也知道这个武器的金贵,据说一发火箭弹就要6两黄金,路上看到标号84的火箭炮车,坦克、汽车、火炮都纷纷让道。
1951年10月,老对手美骑1师,向西线我47军防守的天德山、月夜山攻击。此役,我军居然破天荒的美军展开了炮战!要知道几个月前的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6个军总共才有一百多火炮支援,可见我军现代化进程的神速。
天德山阻击战达到白热化的时候,一个团的喀秋莎来到了47军的前线,战士们欢呼雀跃!美军坦克打头,步兵伴随,乌压压的漫向天德山时,我军的喀秋莎吼叫起来,敌人集结的位置成了一片火海,就像炼钢炉的铁水,一下子灌满了山沟、平地,火力范围的美军瞬间成了一个个焦炭。
47军在两翼42军和64军的配合下,轻松地打垮了李奇微的秋季攻势,联合国军伤亡2万2千人,47军仅损失4个营,如此战果,喀秋莎也功不可没。心惊胆颤的李奇微,下令情报人员立刻去查明苏联人是否参战。
1952年10月,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爆发。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使用300门大炮、40架飞机和120辆坦克,平均每秒钟落炮弹6发,一天落弹达30万余发,飞机投弹500余枚,猛轰我597.9 高地和 537.7高地北山,这个火力密度世所罕见!
15军军长秦基伟心急如焚,得知情况的洪学智将军火急火燎的打来电话:老秦,你那里怎么样?要什么我给什么!
秦基伟脱口而出:我要喀秋莎!
洪学智一口答应:行!最迟明天中午前到。
秦基伟眼眶一热:洪副司令员,十五军给你敬礼了!
第二日,火箭炮兵 209 团的24门喀秋莎就抵达战场。喀秋莎怒吼的火舌舔向被重点照顾的美军步兵,志愿军将士们看到那漫天的焰火,听到到令敌人恐惧的吼叫,一扫一直被敌人重火力的压制的郁闷,竟然满含热泪,像孩子一样跳跃欢呼起来:炮兵万岁!
在我军炮火支援下,我军只用20分钟就夺回了537.7的全部表面阵地。原志愿军15军政治部文工团分队长沈少华,对喀秋莎的威力回忆深刻:
这个喀秋莎非常厉害,我们大概全部射出去以后,最后我们冲上阵地以后,那个阵地上,只有2个敌人活着,都昏过去了,它那个震动很大,震动把人震昏过去了,然后燃烧,很厉害这个喀秋莎,在朝鲜战场上,算是最先进的武器。
在抗美援朝的尾声中,喀秋莎火箭炮又在金城战役中助力志愿军痛揍不知天高地厚的李承晚军队。喀秋莎只是我军在抗美援朝中快速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这场战争中,刘亚楼将军只用1年多时间,率领着部队完成建立航校、训练、入朝作战等眼花缭乱的操作,还出现了王海、赵宝桐、张积慧、韩德彩等英雄,空军从一无所有到拥有3千余架飞机,一跃窜到世界排名第三;我们的装甲部队,到1951年11月居然可以与美军大规模装甲对战了;我们的炮兵一口气打出来17个,比战前还多了10个,不仅如此,还建立了7所炮校、3所炮兵军械、干部训练基地等完整的培训体系。
更重要的是,我军建立了现代化的后勤保障体系。分管后勤的洪学智将军,几次要求换到军事指挥岗位,还被彭总拍过桌子,他顶住了敌人空中绞杀和恶劣的地理环境、运输硬件奇缺的巨大压力,想尽一切办法,硬是建立了防空、通信、铁道、工兵诸兵种联合作战的后勤司令部,为前线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物资,后勤部队创造了片面运输、合并运转、顶牛过江等等战术,简直是世界上铁道运输的奇迹,苏联铁道专家都过来专门学习。按照彭总的话说:抗美援朝胜利,前线功劳一半,后勤一半。洪学智将军,居功甚伟。
小米加步枪已经成为历史,我们应一如既往的继承其中蕴含的先烈艰苦奋战的传统,发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胜利的方法论,无论于国于民都是无上的宝贵财富。我们更要与时俱进,学习先烈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精神,不断地完善自己、强大自己。
火力不足恐惧症?又有如何,作为进步的原动力莫不是挺好,终有一天我们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更有一天我们活成让别人羡慕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