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马锡是哪个国家的(淡马锡是做什么的)

橘子网 245

这几天看到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写的《李光耀回忆录》,他在书中说到,就新加坡而言,我们成功的故事,取决于三大特征,其中之一就是确保每一代新加坡人和新加坡企业能持续成功。

但大家都知道,新加坡就是一个城市型国家,为了持续发展的目的,李光耀给新加坡选择了一条特殊的企业发展模式,也就是淡马锡模式。

从1974年到2022年第一季度,淡马锡的资产从最初的15亿人民币发展到了现在的1.89万亿人民币,增长超过了1000倍,可以说是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延延世代、欣欣向荣。

我们的企业,特别是国企、央企这几年也都在学习和改革,其中也能看到淡马锡的影子。

那么,淡马锡模式是什么?它解决了什么问题?中国企业能不能学淡马锡?

淡马锡的成立是在新加坡1965年建国的9年后,因为新加坡只是一个弹丸之地,没什么经济基础,也没什么私人投资。

国家要振兴的前提是经济基础跟得上,老百姓要富裕。

所以,在没办法的情况之下,新加坡就选择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的路子,创办了一批财政部直属的国有企业发展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就逐渐产生了一些我们比较熟悉的问题,比如说财政部是政府的职能部门,而不是经营部门,责权利不对等;比如说不同部门拥有不同的公司,原则上说我有股权,你去办公司,我不干涉你,但实际上我是大股东你还是得听我的话;或者是一家公司被几个政府部门同时管理,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诉求,让所有部门的官员进行自我约束又很困难,当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企业就容易陷入到内耗之中。

还比如说,政府官员又管制度,又管企业,难免会遇到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问题,腐败问题难以避免。

所以,新加坡就干脆把所有企业都放到淡马锡来,避免让不懂经营的官员随意决定企业的发展,而是由财政部部长代表政府作为唯一的股东,通过组建董事会来维护持续发展的目标。

这些董事会成员一部分是政府人员,一部分是聘请外部懂经营的独立董事和商界领袖,他们来监督企业管理层,考核职业经理人对公司和项目市场化运作的结果。

再接着以每年派发股息的方式,向新加坡政府提供可以纳入国家预算的收入。

这样一来,淡马锡就成为了典型的资产管理公司,类似于咱们的中央汇金、深创投,它虽然是百分百的国有控股企业,但政府并不以行政力量干涉任何下属企业的经营活动,而是通过投资和目标考核来实现价值增值,并且对外界公开发布自己的年报,接受审计和评级。

这是极其少见的情况,新加坡通过机制性的设计,目的就是想把淡马锡办成一个具有竞争力,根据市场化原则运作的高效率企业,把政府行为变成一种商业行为,按照商业原则,市场化运作国有企业,参与全球的竞争。

这就是字面上的淡马锡模式。

那我们接着往深入去探讨,淡马锡模式更多在于一个深层次的内核问题。

企业如何保持和发展原点能力?

具体来说,任何一家企业的起源、发展和壮大,都离不开两点,以产品技术为代表的创新。和以市场需求为代表的营销。

这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经纬线,也是能力场,每到一个阶段,企业为了发展都需要提高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在现有的市场里赚取利润,再根据着产品的迭代升级延伸到新兴市场,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扩大市场占有率。

说起来挺简单,但这需要正确的方向引领和充足的动力支撑。

对我们大部分企业来说,方向和动力,都是由企业创始人所决定的,

优秀的创始人会有高度的自觉性和敏锐性,敢于不断地学习和试错,竭尽全力让企业的发展方向始终都能瞄准客户的需求,并且会以一种忘我的精神,以身作则的影响和驱动整个公司的员工,确保上下同欲。

这就是公司发展内在所需要的第一回路。

但问题在于,这样的第一回路很难长久延续。

对第一代的创始人和领导层来说,自我激励的动力意愿是自发、充盈的,不需要太多的外力驱动,公司稳步向前就是最大的动力所在。

但是随着企业的规模逐渐变大,业务不断扩展,当创始人退休后,工作逐渐被第二代领导者或者是职业经理人接替,这样内在的精神动力就会下降甚至消失。

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企业是国家的,又不是自己的,好不好、坏不坏自己拿的还是那么多,努力与收益不匹配,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先天上是没有多大的动力要把企业办好。

虽然说不少企业在第一代创始人的努力,或者是某一些有利的条件下,可以保证企业在既有通道中持续发展,大而不倒。

但从持续发展的长期角度思考,这样的企业就只能在原有的成长惯性中存活,不具备市场化下的强大竞争力。

一旦环境改变,企业就难以适应变化的要求,经营陷入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接班的人保持足够的内在动力,并且在这个基础之上解决方向性问题,激发公司所有人的动力,就构成了企业发展的第二回路。

这其实是淡马锡模式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用外在激励手段去构成企业发展的第二回路,让大家有动力去达成目标。

李光耀认为,新加坡是一个小国,新加坡的企业也很小,生存不容易,想要发展就必须依赖于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吸引第一流的人加入,这就意味着要承认第一流人才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给予他们第一流的报酬。

让单靠薪水活下去的制服人员掌权,哪怕是小小的权力,也等于让他滥用,人是基于激励工作的。

如果激励不足,就会出现错配,导致在关键岗位上,不能拥有一支为了集体利益而不是为个人私利服务的精英团队。

所以,淡马锡从一开始就对人才开出了超过市场水平的待遇,重视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说两个工作能力的薪资分别是5000元,那淡马锡就倾向于花15000招一个两个能力都具备的人。

特别是在何晶担任淡马锡总裁之后,除了外在激励之外,董事会开始有针对性地引进外部更加专业的顾问和专家进行指导,并且请他们来推荐和选择新的董事,促进人才的循环。

总的来说,淡马锡模式的实质还是在于确立了责权利对等的关系,清晰地划分了上下级的管理边界,既不应该有特殊的有利条件,也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施加额外的负担,充分参与市场化竞争,用外在激励去创造企业发展的第二回路。

我就想起了我过去经历中看到的一些问题,很多企业主是这也管,那也管,明明有主管,还是放不下心,要越过主管去插手具体的工作,还喜欢花小钱招便宜的人,招进来的全是不如自己的人,遇到问题只对下问责,不会对上对外去学习,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那企业发展的动力在哪?

对我们很多企业来说,特别是第一代创始人还在一线奋斗的企业,创始人的态度和塑造的价值理念是影响企业发展的第一回路,也是源动力,激励手段和学习力是企业发展的第二回路,也是增强回路。

当然,因为字数关系,淡马锡还没有讲完,中国企业适不适合淡马锡模式,能不能学?我们明天再讲。

责任编辑| 罗英凡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