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又什么又什么(“玉米又()又()”,()应填入什么比较合适?)

橘子网 203

封面新闻记者 王国平

甲午历史顾问 王记华 陈悦

1894年10月24日,日本第一军突破鸭绿江防线,甲午战争战火烧过鸭绿江,战场进入中国境内;与此同时,日本第二军登陆花园口,挥军旅顺。

为了加深历史研究的实地感受,寻访遗存的甲午战迹,中国近代海军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发起甲午历史辽东寻访活动。这是甲午战后120多年来,首次系统对辽东甲午陆战遗址进行的寻访、考察。

封面新闻将陆续刊发本次甲午历史寻迹考察报告,今日刊发寻访第十站:大连湾。

当年大连湾炮台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军工技术和式样,被称为北洋精华。然而守将赵怀业听闻日军即将来战,未放一枪一炮,领着3000多步骑逃向旅顺。

第十站

大连湾:刚运来的快炮还没启封,就成日军战利品

16日下午离开金州后,大连当地文史研究者刘勇带着甲午历史寻迹团一行,于下午4点多来到大连湾的和尚岛。

穿过密布的荆棘,爬上一座当地人称为阅靶台的高地后,夕阳的余晖下,整个大连湾展现在我们眼前。对照历史照片,湾内诸多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的历史遗迹,以及地理坐标点,一一被我们辨认出来。虽然经历两个多甲子的岁月消磨,依然历历在目,感谢研究者和爱好者们的守护。

日军占领大连湾后拍摄的照片。

北洋精华

大连湾为旅大咽喉要地。旅顺炮台竣工后,光绪十三年(1887)清政府决定修筑大连湾炮台。第二年,清政府继续聘用德国退役工兵少校汉纳根为顾问,主持修筑炮台。至甲午战前的1894年,大连湾6座炮台全部竣工。

大连湾炮台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军工技术和式样,6座炮台共架设120余门加农炮、野炮和行营火炮,在火炮杀伤力上已超过旅顺,当时被称为北洋精华。

拱卫大连湾的炮台位置图,其中和尚岛炮台分为西、中、东三座。

甲午战争爆发前,大连湾炮台由铭军刘盛休部守卫,后铭军调往九连城一线。清政府为扼守旅顺,将赵怀业军调防大连湾炮台。李鸿章命其募新兵6营,称怀字营。

赵怀业将新招募的6营兵力,分驻大连湾的和尚岛、老龙头、黄山、南关岭和苏家屯,清政府也将他提升为分统。不久,徐邦道率马队1营、炮队1营、新募军2营到达大连湾,配合赵怀业防守。

10月24日,日本第二军在庄河花园口登陆后,矛头直指金州、旅顺。

赵怀业惊恐万分,立即向李鸿章告急,要求增兵。李鸿章训斥他:旅顺兵单,同一吃紧,岂能分拨过湾,可谓糊涂胆小,汝等只各守营盘,来路多设地雷埋伏,并无守城之责。赵怀业受斥后,不思加紧备战,反而派人把军粮、军服运到烟台,换成白银,化成私财。接着又把家眷和金银细物用船运往烟台。

11月6日,他闻讯日军即将来战,未放一枪一炮,丢弃大连湾炮台群,领着3000多步骑逃向旅顺。

11月7日,日军轻取大连湾炮台,获得火炮100多门、德国新式步枪600多支、子弹3381万颗,其中上海制造局运来的快炮还没有启封,此外还有马匹、行帐、粮食等。这些装备成为日军攻占旅顺的军需保障。

从11月9日起,大连湾码头成为日军进攻旅顺的后勤补给转运站。清军逃跑时忘记带走或销毁大连湾的水雷分布图,日军搜到后,按图索骥清除了大连湾中的水雷。

赵怀业(?~1894) ,字少山,号小川。安徽省合肥人,淮军怀字营统领,早年从刘铭传镇压捻军起义。1894年底甲午战争结束时,清廷将他捕捉,交刑部议处,并查抄了他的家产。

考察大连湾炮台,需攀上一座没有路径且布满荆棘、当地人称之为阅靶台的高地。图为寻迹团考察后艰难下山。

占领大连湾后,日军曾派人对大连湾的和尚岛炮台进行了调查,《廿七八年海战史》中记述了当时的调查情况:

二十日,大和舰舰长舟木大佐为整理和尚岛炮台,编成的指挥官等炮台派遣人员如下表:

东炮台的火炮总体完备;中央炮台的二十一厘米炮二门,没有炮闩转动把手,故报告古川兵站监,将黄山炮台火炮的拿来代替,但是该炮中有一门的表尺弯曲,不能使用;

西炮台的二门二十一厘米炮没有炮闩转动把手,另外炮口内八十厘米处的膛线有伤,除此没有发现其他异常,十五厘米炮二门均没有炮闩转动把手,暂时用螺丝扳手替代。

以上各炮台的炮架全部是自动式的,旋转颇为灵便,一人就能操纵。

又,其炸药弹极其不良,往往不使用小药包,而直接填入颗粒火药。更有甚者,有的先填充玉米,再在上面塞入炸药,或者有的混入土块。为对此改装,将弹头内的装药全部倒出,改以棉法兰绒制成药包,但是该物品储藏甚少,好不容易给每门炮改装了十五至二十个炮弹。发射药使用的是褐色六棱药,似乎很久以前是装在马口铁制的小罐内储藏,而现在其大部分是装在用印度木棉制成的药包内,堆放在仓库一角。炸药包用法兰绒和供火炮维修用的油布,炮台内没有一点储备,不得不全仰仗从军舰上提供。

从日军的记录中可以发现,清军溃逃时,并未对火炮进行彻底破坏,仅取走炮闩转动把手。

另外,日军的调查还显示炮架全部是自动式的,一人就能操纵,但炸药弹极其不良,里面甚至填充玉米,清军为何要填充玉米,这一记录令人费解。

如今的大连湾。

和尚岛炮台与阅靶台

当年日本占领大连湾后,曾在一座山顶上拍摄了数幅照片,构成大连湾的全景。120多年过去了,当年荒凉的大连湾,如今周围已是高楼林立。

甲午战争后,大连湾原本的海防设施和功能被废弃,众多渔船借此靠泊交易,逐渐形成渔港。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辽东半岛最重要的水产品基地,渔港几经修建逐渐发展成为拥有十几座码头、几千艘渔轮栖泊的母港,成为东北亚最著名的水产品加工中心和集散地,海产品吞吐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我们站在大连湾岸边的高地上,对照历史照片辨认,真是山形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和尚岛西炮台旧址上修建的建筑,仍能看出当年炮台的地形地势轮廓。

和尚岛西炮台遗迹,现右侧建筑处。

刘勇告诉我们,我们脚下的这处高地,当地人叫做阅靶台,据说当年李鸿章校阅北洋海军时,就是在此观看北洋海军在大连湾中打靶。

当年北洋海军成军,大连、旅顺防御工事陆续修建完毕,曾经一度固若金汤的辽东海防让李鸿章踌躇满志。

然而在技术突飞猛进的近代世界,中国的一切却依然停留在抱残守缺的封建时代,即使李鸿章和他缔造的北洋海军已经进入近代化的进程,但他上面的朝廷、下面的兵将却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步伐。

李鸿章观看阅兵,也一定是孤独的,正如他在贤良寺里留给世人悲壮孤独的身影。

山间布满山枣的荆棘,我们每走一步腿部都要承受被扎痛的代价。这个痛其实也在提醒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甲午战争虽然败了,但失败的原因至今仍是我们最宝贵的历史遗产之一。而忘记历史则意味着背叛。

当年日军拍摄的大连湾与现今大连湾的对比图。

李鸿章栈桥

走下高地,寻迹团一行去到当年北洋海军使用过的柳树屯栈桥原址。

1880年,李鸿章决定将旅顺口打造成北洋海军的军港基地后,上报朝廷大连湾距奉天金州三十里,系属海汊并非海口,实扼北洋形胜,最宜湾泊多船。

这是大连湾名称的来历。

1887年4月,刘盛休带领4000余名官兵进驻大连湾,在柳树屯海边修建一座全铁结构的栈桥,时称柳树屯栈桥,又称李鸿章栈桥,主要用于运输兵员和军资的船舶停靠。

柳树屯,据说是因明代此地柳树繁茂而得名。

从当时日军拍摄的一张照片可以看出,湾内停泊着数艘日军舰只,李鸿章栈桥深入湾内,栈桥尽头是一具人字形吊架。

当时的大连湾岸边,只有几片房屋群,在画面的左侧一棵大树格外的醒木,如今早已不在了。

我们去到时,看到栈桥边的海湾中泊满渔船,码头上机器轰鸣,海鸟翱翔。

寻迹团成员在李鸿章栈桥遗迹。

1894年9月16日,就在这处栈桥,刘盛休部铭军在此登上招商局运兵船,奔赴大东沟登陆,准备支援朝鲜战场。北洋海军奉命担任护航,从这里驶向命运转折的黄海海战的战场。

当天凌晨1时许,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的定远舰等14艘舰艇,护送装载4000余名陆军的利运、新裕、图南、镇东、海定五船,由此起航,向大东沟驶去。第二天中午,准备返航时,与日本联合舰队相遇,黄海海战爆发。

站在栈桥上,能够想象出当时海陆各军的复杂心情。在此之前的几个月,为了备战,丁汝昌已在就军械、炮弹、燃煤等事情与各方交涉,却不得要领。

日军占领大连湾后,李鸿章栈桥又成为日军进攻旅顺的基地、向山东战场运送兵员的集结地、向战场运送作战物资的运转站。

1894年11月21日,日军攻陷旅顺口,当年李鸿章打造的东方直布罗陀就此全部沦陷。

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当我们准备离开,走到栈桥的出口处时,发现这里居然还保存了一栋当年的房屋建筑。虽然屋面经过翻新,但房中所用的老木梁直径有30多厘米,显然是当年大连湾栈桥的附属建筑,考虑到位于栈桥门口处,这栋房屋很可能是当年的警卫室。

如今,这栋房屋是一家杂货店。据老板讲,他在此开店20多年,期间只有两批人专门来这里看过。其中有一个人曾在这里住了一天,对着大梁看了又看。

栈桥门口遗留的北洋海军时代的建筑。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