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男孩子的性取向(男孩性取向有问题的特征)

橘子网 603

导读:1、性别认同和性倾向建立在6岁之前就基本完成了。2、同性恋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我们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3、青春期的孩子讨论性话题同性话题都是正常的事。4、同性父母可以主动跟孩子谈论性没什么难为情的。5、正确地鉴别和对待孩子的性倾向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裂痕。

问 question

有位家长朋友

给我留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老师,我比较关注青春期孩子的性取向问题,我发现孩子和他的同学们在这方面讨论较多,但偏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我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不知该如何正确引导。你看能不能跟我说说?

answer 答

先说一下这个提问本身,其实是让人感到很温暖的。从这位家长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对孩子的关心、关注和保护,是比较立体的,并且在面对内心焦虑感的时候,不是说应该让孩子怎么做,而是说我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人温暖的是,他这种平和的心态以及作为父母这个角色的一种担当。

心理学认为,除了自然选择的生理性别,儿童自我社会性的性别认同建立,是从幼儿期,主要是在2.5岁-6岁这个阶段开始,并基本完成的。性别身份的认同感,其实已经在心理上奠定了一个人的性取向。然后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潜伏期,也就是性别意识比较平淡的阶段,孩子们简单地分为男生女生两个群体,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比较没有界限,最直观地表现就是六一儿童节表演节目,孩子们一画红脸蛋,男孩女孩都分不清了。接着10岁11岁开始逐步进入青春期,随着身体激素水平的进一步变化,出现第二性征,男孩女孩之间有区别化、性别化的活动和关系,就开始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直到21、22岁左右,性心理发展的绝大部分会稳固下来。当然,这些都是普遍情况,大多数,不能严格地涵盖每一个人。

所以,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在6岁之前,性取向就已经成形了,如果没有经历重大的创伤或者变故,也很不容易发生改变。而且,主流的社会文化也在不断地塑造着我们每个人的性别意识,取向发生偏离是需要克服来自内部以及外部很大阻力的。那么,这些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青春期、或者更大一点的孩子如果表现出在性取向方面与多数人不太一致,那么一定是有很深、很大、很顽强的力量在支撑着这种结果。

可能是在6岁之前的性别认同期,因为家庭环境的种种原因,导致孩子向异性父母去进行了身份认同;可能是经历过某些严重的性心理创伤,导致孩子对自己的生理性别产生了羞耻、怀疑或者厌恶;还有一种可能,是孩子就是这样的天选之人他的性别意识就是自然而然地向着生理异性的方向发展,他们可能会自嘲说是上帝造人的时候除了BUG,灵魂装错了肉体,虽然这种概率的确不高,但也确实存在。著名的舞蹈家金星女士,从小就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个男生,后来可以说是很幸运地通过变性手术终于成为内外一致的女人。

总体来说,所有这些情况加在一起,同性或者双性倾向在社群中的比例是6%左右,也就是100个人里有6个左右的人,会客观存在着明确的同性或者双性倾向。实际情况可能略高一点,不超过7%。看上去的确不高,但是在全世界70亿人口里面,就比较可观了,大概4亿2000万人。去掉1%的双性倾向,那同性倾向也有大概3亿5000万人。你要知道,欧洲许多国家,像法国全国也只有6600万人。

听上去也许有点吓人,其实你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科学家发现,同性和双性倾向,和异性倾向一样,不仅是人类才有,在整个哺乳动物的世界里都是普遍存在的。即使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完全没有社会文化的约束,同性倾向的比例也只有几个百分点,所以社会上一些说如果不管同性恋,人类就会灭绝、就完蛋了这种说辞只是无稽之谈。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得到一个认知,就是:如果在青春期,发现孩子有同性或者双性的倾向,基本上就没什么办法了。要么接纳他遵从内心,选择自己的性倾向;要么迫于社会文化的压力,代表这个社会去阻止他,反正人类迫于文化压力的驯化,违背本性去做的事情又不止压抑性倾向这一件事。

嗯,事情就是这样的。对于前者,笔者个人从心理健康角度的看法是:赞赏、鼓励、支持。即使全世界都反对,但是因为有了家人的支持和接纳,许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那对于后者,笔者的看法是:性,作为和吃饭、睡觉、呼吸一样对人类非常重要的事情,不同于其它诸如暴力、自私、贪婪之类社会文化主张压抑的原始本能,人没有暴力也可以比较正常地生活,但是没有性,或者被压抑、扭曲的性,可能就没那么容易正常地生活了。

虽然,工作中也接触过一些有性取向方面困扰的客户,他们最终选择向文化压力顺从,因为已经习惯成自然了、或者已经有了家庭或者下一代,他们自己总能想办法纾解,但也的确过得比一般人辛苦许多。这些辛苦,也不见得就比光明正大地做一个同性恋更轻松。但是人,总要对现实做一些妥协或者折衷,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回到这位家长的问题来,他只是提到孩子和他的同学们在这方面讨论较多,并不是已经关注到孩子有明显的同性或者双性倾向。那我们就聊一下,青春期的孩子跟同学、朋友讨论性取向问题可能意味着什么。

青春期,是孩子梳理和稳固三观的关键期。这里面,也包含了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对性观念的梳理和整合。

首先要说,这个阶段的孩子之间讨论性话题,是一件好事。说明他正常嘛,他不跟同学讨论,难道跟父母讨论嘛?父母遇到这样的话题,往往又会扭扭捏捏、闪闪烁烁,一般来说,大多数孩子可能已经通过小心地试探跟你接触过性话题了,只是你的态度或者反馈让他们觉得聊不下去,于是话题就没有开放和深入下去而已。

其次,他们讨论的不是普遍的性话题,而是涉及非常规性取向的性话题,应该说,这也是一件好事。

对于性别身份比较普通的大多数孩子们来说,如何作为多数人的一边看待少数人的不同生活选择,这会考验和帮助他思考,学习到看待生活和理解包容他人的能力。因为,对任何人来说,涉及到性的话题,总是容易让人兴奋的,讨论的方式也会比较多,更容易成为话题。而在某些情境下,孩子自己也可能突然成为少数人的那一边,这时候他会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他,也是需要去思考和学习的。

而对于性别身份比较特殊的少数孩子们来说,试探周边社会环境对自己的接纳、包容程度,观察身边各种人的反馈,通过讨论性取向的话题,会更容易得到有针对性的答案。他们自己也会借助这些宝贵的机会,来建立自信、取得支持,或者建立自我保护的能力、寻求保护,进一步探索和了解自己,最终帮助他们为漫长的人生之路确立自己的选择。

另外,我也注意到这位家长的措辞,他提到偏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的确,即便在相对开明的西方世界,同性恋群体也是作为社会亚文化存在的,这一点是由我们之前提到过的自然选择决定的,注定了这个群体是相对的少数人。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文化也在发生着剧烈的改变,从好的方面来说整个文化氛围越来越开明、越来越包容,彰显不同于个性逐渐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词,差异很大的人,也可以在同一片天空下很和谐地相处,不得不说是人类文明的极大进步。从不太好的方面来说,可能会有孩子为了显得不那么普通,或者满足青春期的叛逆使命,有意地去做一些违背社会常规,而又不那么危险的事。那么对同性或双性倾向的探索,看上去就是一件既刺激、又好玩儿的事了。

需要说明一下,即便是后面这种所谓不太好的方面,笔者也认为虽然不值得鼓励,但也有非常积极的成分。人,是极其复杂而又精密的生物。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灵魂没有性别、灵魂没有年龄。所以,任何人都是有权力去探索各种爱与被爱的方式的。

请你相信我,进行同性或双性倾向的探索,绝对不是我们学会爱与被爱的方法里最糟糕的一种,甚至可以说都算不上糟糕。那么,也许孩子通过对同性、双性倾向的探索,会更完善自己对于人性的丰富理解。

为什么不值得鼓励呢?因为理解丰富的人性,还有许多渠道,阅读、看电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等,并不是说为了领会丰富的人性,就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试一试,这显然是鲁莽和幼稚的。

好了,那么如果父母想要主动跟青春期孩子交流性取向方面的问题,可以怎样做会比较合适呢?笔者给你下面四个小建议。

1、性话题,父母可以主动一点。

如果父母首先克服了对性的羞耻感、不洁感、龌龊感这些内心不必要的枷锁,那么主动和青春期13-16岁的孩子谈一谈性话题,并不会有什么不妥或者突兀。你也别担心,孩子们其实也基本上有足够的素材可以跟你聊了。孩子愿不愿意,是他的事,但是父母可以把这个姿态放在这里,表示欢迎。不用说,作为同性的父母去谈当然会更合适一些。

2、如果涉及同性的话题,父母可以更主动一点。

你可以用比较八卦,或者好奇,或者至少平静的方式跟孩子交流这个问题。但是,不论孩子是否已经表达出他的性倾向,父母最好都不要表现出任何立场。哪怕孩子反复问你,作为父母在亮明自己的取向的同时,对自己之外的人则表示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这种时候,也不必要为了一个问题反复纠缠下去,你可以从更高的层面告诉孩子:所有生命都是美好的,所有发自内心的动情都值得去珍惜。

3、如果孩子表示有同性或双性倾向,你可能需要鉴别。

我们之前说了,产生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背离的主要原因有三种:自然的选择、早期的认同,和性心理创伤。这三种愿意造成的同性、双性倾向,父母都可以选择理解支持,或者尝试向孩子摆明利害关系,劝他慎重行事,同时也表示你的接纳。

除了这三种之外,还可能存在同性探索型游戏型,以及叛逆型

对于探索型,我们可以不支持、不鼓励,注意平稳引导就可以了。如果这样做,孩子大多数可能向异性取向回归,也有很小可能成为同性或双性取向,我们把这样的取向叫做文化包容型性别认同,也就是在足够包容的社会氛围里,有机会充分体验和觉察自我的人格以及性观念。当然,我们也说了并不鼓励探索型,因为探索的方式还有很多,父母朋友们可以适当加以引导。

对于游戏型,就是角色扮演、摆酷,或者和同伴的某种默契,以及为了满足身边某种期待的表演。父母们就不必要太过干预,玩儿一段时间,孩子就没劲了,就转向其它方面了。而且,这样还挺安全,你不用担心他突然怀孕了什么的。

对于叛逆型,这一型很有意思,他们就是想做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来考验周边环境的安全底线;或者,一个男孩儿和一个女孩儿想发展感情关系,然后分别在父母面前扮演同性恋,这样换得父母退一步默许他们的交往;或者呢,为了转移父母对自己的学业或者其它问题的注意力,故意搞搞所谓的同性恋,再通过谈判获得一定程度的松绑。总之花样挺多的。我们要学会鉴别。

但是说实话,这个活儿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得了的。如果这让你很为难,那么也可以寻求我们这些专业心理工作者的帮助。

4、如果孩子的确是同性、双性倾向,他们也有资格继续拥有父母的爱。

如果你孩子的同性倾向,属于自然的选择,那么你就平静地接受吧,老天爷就这么安排的,非要去改变他,你们双方都会很痛苦。如果你了解一些自闭症的家庭,那么一个有同性倾向的孩子,根本不能算是老天对你的惩罚或者不公平。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支持孩子早一点(当然,最好也不要早于16岁)去进行可靠成熟的变性手术,会更有利于他融入未来的人际交往和生活。

如果你孩子的同性倾向,属于早期的认同或者性心理创伤,那么你们可以协商,一起决定是否接受专业的心理服务,不接受心理服务,你们就平静地接受孩子,继续以后的生活,支持他、鼓励他、保护他;如果愿意接受心理服务,那么也请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也许需要2-3年的时间去修复、去疗愈。当然,如果家庭配合得很好,这个时间也可能会短一些,

好了,讲了很多,关于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谈性取向。就回复到这里,简单小结一下:

1、性别认同和性倾向建立,在6岁之前就基本完成了。

2、同性恋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我们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

3、青春期的孩子讨论性话题、同性话题都是正常的事。

4、同性父母可以主动跟孩子谈论性,没什么难为情的。

5、正确地鉴别和对待孩子的性倾向,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裂痕。

也希望通过这一篇心事鉴定,父母们可以了解到两个观点:

1、灵魂没有性别,灵魂没有年龄。

2、所有生命都是美好的,所有发自内心的动情都值得去珍惜。

另外,如果你在鉴别或者引导孩子性心理的过程中,遇到难题,那么专业的心理工作者,也许可以帮助你、帮助你的孩子。

(完)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