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快到了,清明时节好踏青。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美妙,总是令人心驰神往。
杏花
杏花当然是美的。雨洗杏花红欲尽西园雨打杏花稀社雨霏霏湿杏花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诗里的杏花总是伴随雨水。
杏花
杏花先于梨花开放,眼看菊蕊重阳泪,手把梨花寒食心。唐人白居易诗的意思是:如果说菊花许身给重阳日,那么梨花则钟情于寒食节。
梨花
在古人的笔下,无桃花之娇艳的梨花,钟情于寒食节想必是有缘由的。白色梨花,天生素淡,唐人卢象在其诗句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中,提到介子推不慕荣利,二者在精神层面是十分契合的。难怪丘处机在《无俗念》中这样写道: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
梨花
梨花之颜,只有雪花可与之媲美。梨花白,惹人爱。丘处机在词中赞美梨花: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一树梨花,不仅高洁如一株堆雪的玉树,还有胜过白雪的一段清香,怎能不惹人爱怜?
梨花
以雪花喻梨花的诗句中,赵蜚声的千树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与岑参以梨花喻雪花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梨花
洁白的梨花,恰如玉人的香腮。无论是梅尧臣的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还是李重元的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抑或是刘方平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梨花在赏花人的心中,常常铺就了一层春之愁意,即使无雨亦悲凉,而把美人哭泣喻作梨花带雨也就再贴切不过了。
梨花
梨花之素心,唯有明月相知。梨花淡,远尘念。丘处机的《无俗念》词云: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月照梨花,梨花载月,静美之中,两相和谐。王恽的《好事近·赋庭下新开梨花》:留待夜深庭院,伴素娥清绝,月色如水,梨花映月,清寂之中自可相诉衷情。
梨花
唐寅的《美人对月》:斜髻娇娥夜卧迟,梨花风静鸟栖枝。难将心事和人说,说与青天明月知。深夜,美人迟迟不得安眠,鬓髻斜置,孤身一人,好比那梨花枝头休栖的小鸟;安静中多几分凉意,孤寂时伴几分忧思。
桃花
钱起在其《梨花》诗中写道:艳静如笼月,香寒未逐风。桃花徒照地,终被笑妖红。与清雅脱俗的梨花相比,一向依旧笑春风的桃花难逃艳俗之嫌,没想到自己也被别人笑了一次。黄庭坚的《次韵梨花》,大意也是相似,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梨花之素洁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确是两种不同的审美意趣。
梨花
刘秉忠的《临江仙·梨花》词云:冰雪肌肤香韵细,月明独倚阑干……素质不宜添彩色,定知造物非悭。所以,韩愈笔下的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之境界总是让人神往,而唐代无名氏笔下的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意境之美让人拍案叫绝,读来却难免让人神伤。
梨花
还是苏东坡的《东栏梨花》说得通透。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最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初冬夜饮》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说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而苏东坡抒发的是人生苦短、淡看人生的感慨。
梨花
寒食梨花处处开,与洁净白雪遥相媲美,与一轮皎月相守相知,素颜素心的梨花,静静地绽落在暗香浮动的典雅诗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