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献综述的重要性

橘子网 4,432

在我写博士论文的时候,至少花了9个月的时间写Literature Review(文献综述)。有人说这一部分不重要,但是我觉得非常重要,尤其对于一位博士生而言。当初导师让我们必须写有关“跨国公司”的论文。于是我在图书馆里搜这个关键词,发现不同人从不同角度研究跨国公司,有人研究独资、合资,有人研究Franchising,有人写绩效等等,我对Entry Mode特别感兴趣,于是进一步缩小检索范围,以“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与“Entry Mode”作为关键词,再进一步缩小到“Wholly-owned Enterprises”与“Join Venture”。将关键词确定后,下一步就是确定该研究领域世界最top的十本journals,然后从中去找满足这些关键词的文章。我从1950年代的文献开始找,直至2002年,大概找了近3000篇相关的文献,全部打印复印出来,放在家里,一篇一篇地看。然后疏理出不同的理论流派是如何解释独资与合资问题的,有哪些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进了,又有哪些人后退了,哪几篇影响最大,之后又有哪些发展,然后又遇到了怎样的阻碍……只有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楚后,才能够清晰地选择自己要使用哪一种理论,而在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上,自己能够做出哪些修补与贡献。

论文献综述的重要性

记得当时我们管理学院有一位康奈尔大学毕业的教授汪纯本,他的学生甚至要将实证部分所有衡量指标的来龙去脉做综述,十分严苛。他的学生据说有精神失常的,但凡顺利毕业的学生都十分扎实可靠,让人敬畏。

由此可见,写作文献综述可以起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训练:

第一,如何查找文献?第二,如何准确找到自己研究的突破点(传统研究中的疏漏),例如《佃农理论》就发现了从亚当斯密开始,学者们均认为“分成合约没有效率”这个漏洞;第三,知道如何评价文献,尤其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如何评价。对某个领域形成一个“全局观”,即清晰知道这个领域的研究全貌,后续跟进时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进行评价与发展。这样自己才能够成为这个领域当之无愧的“专家”,将来再看到这个领域的文章,能够一眼就看出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及其份量。

可能有些同学会问:“期刊里也有很多综述性质的文章,看那些不行吗?”过去我也以为这是个很省力的方法,但是当自己潜下心来一篇一篇文献阅读时才发现别人写的“综述”根本信不过!原因有二:第一,每个人看一篇文章时,他的理解往往受制于自己的学识。例如同一篇文章科斯写的《社会成本问题》,不同人的解读不同,很多都很肤浅。我还看过一些文章在综述中批判张教授的《中国的经济制度》,其中观点不忍直视,只能证明这位学者根本没看懂。第二,写综述的人很喜欢搞“大杂烩”,把各家各派揉在一起,例如我就看过一些综述居然主张将“资源基础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合并,说交易费用没有考虑“潜默知识”,真是贻笑大方。不同理论的起点不同,只要对这两个流派有所了解,都知道大家所用的概念是不同的,资源基础理论中的“潜默知识”往往指的是那些衡量或者学习模仿的交易费用特别高的一种资源,完全可以放到交易费用分析框架中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就好比将地心说与日心说揉合在一起,批评地心说没有考虑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又批评日心说没有考虑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或者再推出一个什么“双中心理论”。

在我的研究生课堂,经常与同学们分享一些经典作品,课后很多学生对我说:“周老师,我们看的是同一篇文章吗?为什么我看文章觉得那么晦涩难懂,您却有那么多、那么清晰的理解?”每次我都回应:“一篇经典作品值得看十遍、二十遍,我的老师说,‘有时把它揣在口袋里,要看到‘灰飞烟灭’’。一旦经过了这种洗礼,你就会看到我所说的那些内容。”为什么经济学分析没有小说好卖?因为它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反复琢磨的功夫,一般人是难以负担的。正是因为清晰知道这两点,所以我十分厌恶那些所谓的“综合派”,也不怎么看综述类的文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综述如果用心去写、去思考,就相当于打下一级一级的石阶,是攀登学术高峰的必由之路。当你真正站到顶峰时,才会有“一览众山小”的快感,一眼便知各篇文章的水平与价值,不再困惑,勇敢自信地迈开自己研究的步伐。

因此,论文中的综述写作并非可有可无,这是博士训练的重要一环,是不应该忽视的。

作者简介:

周燕,中山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学术专注于产权与交易费用理论。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分享